PG(中国电子)股份有限公司-PG智能科技引领生活

0516-89726919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
环境与健康的关系

2025-06-06 02:52:04 小编

  

环境与健康的关系(图1)

 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(一)环境 1.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,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,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. 2.分类 ⑴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, 可分为: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⑵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: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 ⑶按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 点可分为: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

  (二)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是 (二)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: “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 “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, 虚弱,而是身心健康、社会 而是身心健康 , 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. 幸福的完美状态”。 可见,健康不单是个体,而且包 括群体和整个社会。

  二.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(一)大气圈 大气圈(atmospheric sphere)主 要指围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层,可划分为 对流层、平流层、中间层、逸散层 臭氧层:在平流层中,因强烈日光 辐射,与氧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 (03),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具有 对生物强烈杀伤力的短波紫外线,从而 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得以生存。

  (二)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 式存在于空气、地表与地下,它们共同 构成了水圈(hydrosphere)。 分为:地表水和地下水 功能:可进行水循环 。当某种水体(如河 水)受到污染,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、土壤、食物和人体。 水圈中海水占97.41%,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.2%左右,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。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。

  (三)土壤岩石圈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。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。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。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,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。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 成分:矿物质、有机质、微生物、水和空气。。 当土壤受到污染时,可能通过生物富集、水分蒸 发和渗透使污染物向植物、大气及水体转移。

  (四)生物圈 生物圈(biosphere)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 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。 特点(1)范围很大,从海平面以下约12公 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高度。 (2)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: ①能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 ②含大量可被生物利用的液态水; ③适当的温度; ④能提供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

  三、生态环境 (一)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(ecosystem)是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,由生物群落及其环 境组成,借助于各种功能流(物质 流、能量流、物种流和信息流)所 联结的稳态系统 。

  生态系统特点: 1.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。例如池塘、森林、湖泊、城市、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,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。 2.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、消费者、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。 3.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、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。

  (二)食物链 定义: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 食物,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 作为食物,彼此以食物联接 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(food chain) 食物网: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 连,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 物关系即食物网(food web)

  食物链功能: 生物放大作用: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 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,使在 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 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. 如 DDT(农药) 湖水--浮游生物---小鱼---食肉鱼 1--265倍-500倍-8.5万倍 水俣病、痛痛病等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 害病,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。

  (2) 食物链缩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。 (3) 生物之间某些物质传递具有浓度逐 级增大的现象,即产生生物浓集现 象。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 在生物体中的浓度.

  (三)生态系统健康 概念: 是指 具有活力、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 的生态系 统,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。 活力: 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. 结构稳定:指具有平衡、完整的生物群落,多样 的生物种群. 自调节功能:主要靠其反馈作用,通过正、负反 馈相互作用和转化,保证系统达到 一定的稳态 . 生态系统健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.

  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。 人血液和地壳中的化学元 素组分及其 含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如图 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 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

 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 反映的基本特征 (一) 剂量-效应(反应) 关系

  剂量-效应(dose-effect)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,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,这称为剂量 - 效应 关系。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。 剂量-反应(dose-response)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,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,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。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,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。

  剂量-效应(反应)关系可以曲线来表示。不同 化合物的曲线形状和特征不同,有三种类型. 无阈值化合物 指遗传毒性致癌物。从理论上说,一个致癌 物分子即可能在一个细胞引发肿瘤,因此认 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。 2. 有阈值化合物 在大于其阈值才产生有害效应,属于阈值化 合物。 3. 必需元素 有两个阈值,低于或高于其阈值均会产生有 害效应。 1.

  许多污染物在人体内有蓄积作用,随着时间 的延长,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增加,当达到中 毒阈值时,对机体造成危害。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与摄入量、作用 时间及污染物本身的生物半减期三个因素有密切 关系。污染物摄入量大,生物半减期长,持续作 用时间长,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大, 对人体 的危害性也大。生物半减期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 内浓度减一半所需的时间,污染物 摄入量相等, 生物半减期长的物质对人体毒作用的危险性比半 减期短的大。

  (三)人群健康效应谱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健康危 害是一个连续的多个阶段的 过程。整个效应从弱到强分 为 5级

  ① 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,但不引起生 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 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,出现某些生理 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(非病理性的) ③ 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 改变,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 良影响,具有病理学意义 ④ 机体功能失调,出现临床症状,成为 临床性疾病 ⑤ 出现严重中毒,导致死亡

  (四)人群易感性 定义: 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 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(敏感人群)

  第一类 是年龄、健康状况、营养状态和行 为(如吸烟、饮酒、膳食和运动习 惯)等因素。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是遗传因素, 如: 性别、种族、遗传缺陷和环境 应答 基因多态性等。

  第四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人类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 的必要条件,与人类的健康密切 相关。在人类的自然环境中存在 着大量对健康有利的因素,也有 不少不利因素。深入研究这些因 素与健康的关系,是环境卫生学 的基本任务之一 。

  一、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 气象因素(meteorological factor) 包括温度、湿 度、气压、 风速等多种要素。 天气: 气象学把瞬间至十余天内多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状态称为 天气。 气候: 更长时期的天气的总和称为 气候。

  (一)不良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1.短时间的气象变化如雷电、冰雹、可对人体 产生不良影响或伤害;多日的恶劣天气如严 寒、闷热,可使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发生障 碍。 2.气候异常往往为病原体及其传媒提供了孳生 和蔓延的条件,是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 素。如疟疾、流感,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 3.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是温度,影响最 大的人群是老人、病人 .

  (二)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1.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例如,严寒造成冻 疮或冻僵 2.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.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.影响环境质量,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 康的不良影响 例如,气温逆增会加重 人为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,强烈的 日照会使NOX、碳氢化合物等人为的污 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。 5.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。

  二、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与健康 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很多,迄今被人类认识的 可能只占少数。目前了解较多、毒害严重的主要有动 物毒素和植物毒素 (一)动物毒素 陆生和水生的有毒动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为动物毒 素(animal toxins)。动物毒素按毒作用性质可分为: 神经毒素、心脏毒素、细胞毒素、凝血毒素和抗凝血 毒素等 引起食物中毒的动物性毒素主要为水产鱼贝。 (二)植物毒素 天然存在于植物中对人或动物有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植 物毒素(plant toxins)。预防的关键在于识别它们, 避免接触或食用。 应当记住,纯天然的不一定都是有益无害的。

  三、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(一)化学元素分类及分布 根据在人体内含量多少,分为常量和 微量元素两类。 常ຫໍສະໝຸດ Baidu元素 碳、氢、氧、氮、硫、钾、钠、磷、 钙、镁、氯等11种元素,占人体内 化学元素总量99.95%,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.01 %的它包括锌、铁、铜、氟、碘、等。

  微量元素分布:水环境、岩石土壤、大气、 植物中。 地下水中:常量和微量元素相对稳定,但不 同地区差异很大。 地面水中: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 岩石中: 类型不同,其化学组成不同。 土壤中: 不同类型的土壤差异很大 大气中: 相对恒定,但受大气污染影响。 植物中: 主要来源于岩石、土壤、水环 境、 大气和人为污染 ▲植物中微量元素具有富集作用,含量高。

  (二)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及对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分为: 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(essential traceelement) 14种 (如锌、铁、铜、钼、铬 锰、钴、镍、锡、钒 碘、硒、氟和硅) 作用: 维持正常生理、生化功能 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 非必需微量元素: 无生物学作用

  必需微量元素不能通过机体自身合成, 必须从外界摄取。它们的需要量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很小, 但对生命活动过程的作用极大。生物学 效应主要包括: ① 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,影响酶的 活性。在人体内约50%~70%酶含有 微量元素,它们在酶蛋白结构中起着 特异活化中心的作用。 ②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,发挥特殊功能

  ③ 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,与内 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④ 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⑤ 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、机体免疫功能 感官机能等均有明显影响和重要作用 必需微量元素具有两重性,摄入过 量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。在制定卫 生标准时,应考虑“适宜浓度”范 围 即不得低于的下限值和不超过的上 限值.

  (三)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 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、 地形特征和气候差别等因素,可影响环 境介质中化学元素的含量,从而影响 人体化学元素的摄入量。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(biogeochemical disease)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人 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 而引发的疾病.如碘缺乏病、地方性氟 病等

 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污染: 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 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,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,影 响到人体健康,则称为环境污 染(environmental pollution)。 环境污染物分类: 化学性、物理性和生物性三类。

 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特点 ①环境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(水、 空气、食物等)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可以发生联合作用,如相加、协 同、拮抗和独立作用等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, 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;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 大,如敏感人群

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,制定方案,专业设计,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
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0516-89726919
免费互联网咨询服务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0516-89726919